抓住循環經濟 工研院:台灣下一波動力
台灣若無法成為品牌廠生態鏈的重要貢獻者,很可能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。過去強調生產能力又快又便宜的時代已經過了,現在還要又綠能又環保。
循環經濟已經拉升到國家級、全球性,很多國家把循環經濟當成是一個貿易障礙,但實際上,這對原有供應鏈是個打擊,卻也是個機會,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認為,循環經濟將是台灣帶動下一波經濟的機會。
循環經濟成國際趨勢 生態鏈築起競爭門檻
兼任工研院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主任的彭裕民說,循環經濟很早就存在,小時候的「酒矸倘賣嘸」,就是玻璃循環使用的概念。在那個時代,站在資源很寶貴的角度,因為原料很貴,把舊的東西拿來重複使用比較便宜,是從經濟角度考量。之後,台灣產業慢慢成長,大量生產筆記型電腦,石化產業也開始茁壯,這階段考量的是廢水、廢棄物不要產生環境汙染,這些量大的東西後來都移到國外去。
進入第三階段,已拉高到全球性思維,考量全球性的環境汙染、暖化及整體地球安危,循環經濟變成國家級、全球性的事情。為維護形象,品牌大廠如蘋果(Apple)與三星(Samsung)都開始強調手機有多少材料可循環使用,台灣的半導體、印刷電路板廠若無法成為品牌廠的生態鏈重要貢獻者,很可能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。「生態鏈以後可能變得比供應鏈還重要」,彭裕民說,就算可以生產,但是不符合綠色循環經濟生態鏈,品牌廠還是會轉移到符合的供應商,因為要維持對消費者或對某些公約的承諾。
循環經濟慢慢變成商業競爭,很多國家把這當成是一個貿易障礙,他們自己建立技術與相關生態鏈後,便以不符合生態鏈、國際法規與品牌要求為由,不准供應,或要求購買材料供應。這對原有供應鏈是個打擊,但同時也是個機會,彭裕民認為,循環經濟將會是台灣帶動下一波經濟的機會,可能足以救台灣,讓很多製造業可以留在台灣。台灣過去強調生產能力又快又便宜的時代已經過了,現在一定要又快又便宜之下,又綠能又環保。
二氧化碳也能做衣服 創新技術迸出新價值
台灣過去產業已有很完整的供應鏈,如果能升級為綠色供應鏈,進而變成國際綠色生態鏈,過去強的領域可以變得更強,甚至很有可能衍生出新品牌。以台泥為例,水泥產業過去被貼上高汙染、高耗能的形象標籤,現在台泥不只節能減碳,還用二氧化碳養紅藻,萃取出高值的蝦紅素,又做成更高值的面膜與保養品,成為全球水泥業的標竿。彭裕民表示,這種生態鏈移到哪邊相信大家都歡迎,如果這樣持續去做,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進步,對國外來說,將是台灣很大的進步,也建立起循環永續的品牌形象。
過去太陽光電生產,大家主要想法就是要能夠維持25年的壽命,把玻璃與矽兩層黏得非常牢,不能讓水氣進去,必須有高可靠度。但25年後,只能將太陽能電池粉化,因粉裡面有銀、矽及玻璃,又只能用在確定不會外漏的地方,彭裕民說,太陽能號稱是綠能,裡面東西卻不能循環使用,算只做一半。經過重新思考,工研院開發出新的黏膠,不只透光,不影響效率,還黏得牢,能撐25年,25年後玻璃與矽還能一片一片剝下來,幾乎八成的材料可以重複使用,讓太陽能電池最終處理不再煩惱。透過重新設計,彭裕民表示,這可以改變某種程度的生態鏈,讓太陽能產業跳脫出一個全新競爭的規則,不只有新的膠,後面回收又是個新的產業。
又例如轉爐石,過去是鋼鐵生產業非常頭大的問題,因為它很堅硬,又怕含有一些化學廢棄物,但工研院與中鋼合作,經過處理,轉爐石可以做成地磚以及遠紅外線手鍊。彭裕民說,循環經濟帶動新價值很重要,這中間會有材料創新、製程創新、營運模式創新與品牌創新。如二氧化碳可以變成原料,做成衣服;回收的海洋廢塑膠經重新解構再合成,可以做成鍵盤、滑鼠。
循環經濟沒有速成,台灣廠商心態要改變,要學會長期合作,彭裕民表示,台灣已有上百家廠商在去年的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宣示要做循環經濟,這些將是產業的尖兵,未來要靠他們落實。彭裕民說,工研院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將扮演好政府智庫的角色,協助政府與國際政策連結,掌握國際法規、品牌廠的要求及國際進展,並連結產業,讓台灣原有的產業創造新的機會,把價值做高。